Pre-IPO火爆:企业上市一定要知道的13个问题

爱@AI重构主题论坛暨正和岛广东岛邻机构成立三周年庆于2017年5月20日在深圳四季酒店举行,近四百位企业家齐聚共话“用心学之爱重构AI时代”。当日下午,平行论坛进行了《资本重构——IPO加速背景下的机遇和选择》主题的论坛分享,由深圳岛亲魔豆工坊的联合创始人杨涛主持。如何看待最新形势下的企业上市?汤大杰(前海创投孵化器董事长)、郑伟鹤、贺宇、刘丹宁等嘉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答案。

▌当前IPO提速到底有多快?

汤大杰(前海勤智国际资本总裁、前海创投孵化器董事长

 

今年IPO加速,到底快到什么程度?如果画曲线说明的话,基本呈现45度斜线向上。最新数据是,截止到5月18日,正在IPO排队的是540家。里面至少分成几类,即已经过会的是44家,反馈结束的是75家,获得反馈预批的是347家,真正处于受理状态的只有71家,一年前大家担心的IPO的堰塞湖基本上没有出现。再来看一个数据,最快过会拿到批文的只有四天(诺华药业、龙蟠科技),IPO放闸在创业板启动的2010年也发生过类似情况,当年深创投上了24家,创了当时的记录。今年第一个季度,深创投上会了7家(IPO有6家,1家是并购),现在IPO的速度之快,很可能再创新纪录,我认为市场已经进入了即报即审的状态。

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讲,也有很多困惑。本来,IPO和并购是项目退出的两个渠道,现在,IPO火了,并购业务门可罗雀。比如我自己经手的某环保并购基金,本来谈好了有可以并购的企业,但今年每一家合适的公司都讲要准备去IPO了,并购基金找标的就不容易了。

此外,整个二级市场估值重心往下走,一级市场Pre-IPO项目PE值呈现45度斜线增长。要是以前,我们一般希望投资标的PE控制在10倍以下,但现在一穿上Pre-IPO的马甲,很多项目都超过了30倍,甚至更高。此消彼长,虚高的PE怎么来消化?每当这个时候,企业一般会讲未来三年的故事,说如何高成长等等。这个时候,建议大家看看公司过去三年的报表,如果过去三年平淡无奇,凭空何来高增长?我手上就有这样的一家企业,属于风口型,今年预计3000万元利润,它其实已经做20多年了,去年大概800万利润。我问他企业此前基本处于微利状态,凭什么一谈IPO,就进入高增长了?兴奋之余,大家还是多些审慎。还有一类企业是声称有一线机构背书,殊不知这个某某著名机构在大家纷涌而入的时候,已悄然退出。有些钱不是每个人都能挣的,每个人都能挣的钱我们最好离它远些。

二级市场IPO加速,作为一级市场的投资者,我认为并非坏事,因为没有常态化的退出,就没有好的一级市场,也就没有健康的资本市场。但在任何风口下都要审慎,这既不是陷阱也不是馅饼,有很多潜在的机会,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抓住的,市场的风险远超出表象。

作为一个新锐投资机构,我们认为现在投资发力两端价值会更大一些,要么做专业化VC,要么集中一个领域跟上市公司结合做产业整合。我们现在专注做前端,定位是“原创投资、价值发现”,尽可能做一些早期的价值发现,发现更多有技术壁垒的创新项目。目前,整个市场结构和资金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,我们要关注“钱”到哪里去了?未来投资,大家要做好“三个结合”,既重视政府引导基金的使用与社会资本的结合,创业团队与基金管理平台的结合,产业平台与金融资本的结合。

▌对中小企业上市的五大建言

郑伟鹤(同创伟业董事长)

 

我是正和岛最早的一批岛邻,还在岛上合作了一个Pre-IPO项目,接下来的几天,我有两个项目挂牌,两个项目要上会,比如华大基因。我的感受就是,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一个IPO大年。

怎么样看待上市呢?大家把同创伟业当作上市公司的“接生婆”,我们看到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各式各样的都有,未来将会更多,在座各位许多公司都会是上市公司。在这个行业十几年,现在我从PE向产业纵深延展。原来我在深交所做过多年的证券律师,经历了万科从利润三千多万到两百亿的过程,我的经验是面对资本,大家要抱着一个良好的心态,“善用资本,追求正和”,就一定会有回报。

2017年是人工智能元年,李彦宏、马化腾等巨头纷纷发力,看似非常热闹,我比较同意马云对此的观点,AlphaGo下棋打败了人类,全在惊呼人工智能已来,但汽车比人跑得快的时候,计算机超过人脑的时候,都发生过,在国内很多企业家和资本很喜欢进入概念的故事中。当然这并不是不看好人工智能,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巨人诞生,只是希望认清到底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,不要被时代冲昏头脑。

新三板中带有人工智能标签的公司非常多,2014年扎克伯格20亿美元收购了Oculus VR。深圳一帮做VR相关的企业,玩笑说其实大家水平相差不远,它值20亿美金,咱们也值。但Facebook玩的游戏跟咱们玩的是一回事吗?大家不要被这些巨头们忽悠了。我希望大家还是要冷静,把握实实在在的机会,不要急于加速。

现在IPO热,证监会监管的方面要求也越来越严格,H股上市就来个十几个涨停板,还是有人在追,成为资本市场的奇葩。

在我看来,不要焦虑,一次成功的创业至少需要10年,从起步期到发展期这个过程需要有节奏。很多企业家特别喜欢加速弯道超车,其实很容易就翻下悬崖,特别的危险,咱们还是提倡一点工匠精神,从发现价值、创造价值两个阶段长距离陪跑。正如同创伟业的投资不天女散花,不追求热点,集中最好的精力、最好的资源,投资优质企业家,做更大的蛋糕,做超长期的合伙人。 

今天谈的重点是对中小企业IPO上市的建言:

未来三年内局面不会有大变化,你是长期投资者的话,我觉得首先要精选行业,打磨优势,确定地位。拿华大基因来说,创始人汪建的厉害之处是抓准了以下几个点:选择了基因行业,建立了全球最大基因组研究中心,国字号很早就介入投资,在这方面比上市公司的待遇更高。

对于确立地位,我还提出企业要争取成为新兴产业的隐形冠军。大家一定要研究政策文件,比如“七大新兴产业规划”、“中国制造2025”等等,选择具有明显的行业倾向,并且形成独特优势。想上市的话,我建议大家还是把资产做重一点。脱虚就实,当前火爆的共享经济,很多人去抢共享单车的份额,我个人是不会选择总是飘着的项目。因为资本也会忽悠资本,第一轮忽悠第二轮,第二轮忽悠第三轮,第一轮跑了的,就说自己成功了,还有中国资本忽悠国外的。

当前转型期我们需要重塑制造业,不能让“曹德旺”们跑了,为中国制造业添砖加瓦,这两年我们能感受到中国很多制造业,跟德国、日本的差距在变小。

现在上市,证监会对于收入和利润还是有要求的,所以第二点我们一定要聚焦收入、聚焦利润和聚焦成长。 

第三,掌握技术,提升科技,搞定客户。不能简单地上市,要有技术门槛,比如我们投资的联合光电,经营各类光电镜头产品,品质都超过蔡司了,而且还给手机做摄像头镜片,有核心技术核心客户。很多科技产品不能自说自话,必须让市场说话,有的企业特别喜欢政府补贴,政府补贴不出个上市公司,最核心的关键还是客户。

第四,财务规范,法律规范,市场规范。监管希望你是好孩子,不要劣迹斑斑。我曾经碰到一个企业在上市过程中,举报信像雪片似的飞到证监会传真机,后来就真没有过会。

还有在中国很多企业运作过程会去踩红线,比如最近有三个医疗企业没有过会成功,是因为在市场运作方面不规范,如果你的客户是国际大公司,就有一定的信用背书。

第五,经营过程中还是要巧用资本,善建团队,建立品牌。

整体来讲,我觉得国内IPO不难。同创伟业目前投了接近300家公司,目前独立IPO的有33家,今年报会的项目还有二十余家,在未来五年内,我们希望上市公司达到100家,就会形成一股力量。

当时我投贾跃亭前,他走了很多弯路。当时乐视网是首家在国内上市的视频网站,业界当时都不看好,我们还是看好他,支持他。所以很多企业叫同创伟业是关键先生,我希望大家在正和岛的平台上,善用资本,把握机会,追求正和,让中国的资本市场再多一些优质的高科技上市公司,为中国的转型升级做出贡献。

▌怎么从产业打透资本相互渗透?

刘丹宁(深圳市一体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)

 

我们做产业的人想要做大,不学会利用金融杠杆就成不了。当下,资本进入了焦虑时代,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突破瓶颈,资本市场和国家的政策导向让我觉得实业兴国是必然。中国资本市场在经历蜕变,这是机会,也是挑战。任何的投资从做企业的角度出发,一定要回归做产业的本质。

我们的医疗公司的上市之路走了整整十年,不管怎么艰难,始终坚持初心和商业本质。虽然走得很慢,但这是我们成功的唯一途径。所谓的初心就是永远不要忘记终极目标,当时我们有地产和医疗两个选择,我觉得做医疗器械可以产业兴国,就坚持了16年,通过并购进行系列布局。为什么企业要上市?不是变现财富,而是想在产业相关领域有一席之地,这会实现自己的产业抱负。 

医疗是永不落后的朝阳行业,投资则是从单一的设备研发制造商到设备运营商,再到医院整体方案提供商,到最后布局全产业链。我们定位在肿瘤全产业链,未来想做的是专科医联体生态领导者。

不管是投资医药还是医疗器械,周期都非常长。比如大型医疗器械从研发到取证至少需要五年,制药的时间更长,建立医院时间也不短,一定要有很好的心态。在医疗产业,从产品端到服务端我们都有布局,产品端盯着新兴精准治疗,包括检测新药和器械。服务端运营,除了建省级旗舰医院平台,未来我们还可能在地级市建立200家以上的专科医院,县级会通过远程会诊的方式绑定两千家以上的专科医院。

我们还会再领投15000家乡镇慢性病管理中心,然后合纵联合:纵向通过学科远程打透;横向通过多向转诊,比如县级老百姓的重病大病我们一层一层往上转,治疗以后,要一层层做康复。所以慢性病管理下沉到最基层,专科远程汇总,通过打透来试试我们做的战略布局。 

在医疗方面,我们做医联体。在物联网时代,我们对自己未来的定位是做物联网定制方案的提供商,我们希望成为物联网生态的领导者。举个例子,现在倡导智慧城市,只知方向而不知具体方案,所以我们从设计师开始做,设计方案给政府机构,得到认同后再施工,相当于作为总承包方。

物联网时代,给传统产业很多重塑的机会。产业升级,你的思维就必须变。比如设计智慧方案要分包给十个合作伙伴,这就要看整合能力,把靶举起来,通过这个平台把所有做物联网的同伴聚集起来共享机会。 

过去的30年是消费的升级,中国从一个纯粹的生产制造大国,变成了生产制造加消费大国,这两个趋势使一流的企业升级到平台生态和服务。我们的发展从裂变升级到了核变,从低维的传统到现在的智慧制造和数据产业。

我们公司抓住了中国经济的两个大风口:健康中国和智慧中国。做医疗把这个羊肠小道变成双车道,物联网带给我们立体交叉思维,我希望通过在资本市场,以产业为根本成立自己的产业基金,再加上政府的产业引导基金,把这个好苗子扶持到独立上市。 

▌IPO之痛背后的六大建议

贺宇(前海问道控股有限公司、狮子公学教育控股董事长)

 

我经历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是还在央企的时候,下海以后从创业到上市,当时我在证监会门口足足哭了两个小时……因为这里面酸甜苦辣的体味太多了。所以我想问企业家们,为上市真做好准备了吗?

最近几年上市的公司中,有40%的公司如果不上市就倒闭了,这是它们冲刺IPO,不惜一切代价铺路的原因。在“资本狂躁症”的催动之下,企业有条件要上,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,不是排队,就是在排队的路上。此外,还有财务造假、过度包装、盲目扩张、八方举债,结果企业倒在最后一公里。

我个人认为,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,IPO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。近期,审核速度将会继续加快,已建立首发企业现场检查机制,严格实施IPO各环节的全过程监管,促进发行人、保荐机构、证券服务机构等各尽其责,财务和信息披露真实性终身负责,提高了IPO企业的质量。

2016年下半年以来证监会在新股发行和市场监管两大领域的动作,让注册制在2017年加速落地成为可能。IPO堰塞湖消解,人大授权注册制改革时间仅剩一年,必须加速推进IPO市场化,并主动与注册制全面对接。投融资规定及跨行业并购重组新规日趋严格。而轻资产公司、靠大资金流转生产并购的公司、服务类公司会是现在当前整个监管的重点。

上市干什么呢?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主见。很多企业吃亏在此,说不清楚。IPO被否的原因分析可见,2010年以来,财务与会计方面问题是未通过审核的主因。因财务与会计方面的问题而未通过审核意见的共计128次,占总数的48.3%。持续盈利能力依然是企业IPO最大的障碍,占财务与会计方面审核未通过意见数的75.8%。很多人操作上市,全部寄托投行、会计事务所、律师、评估师等是大错特错。

企业计划IPO采取何种有效措施?第一是企业负责人应该用80%以上的精力去合理制定企业的战略规划、堆成商业模式、保持持续盈利。第二是财务分析。第三是业务的独立性。第四是设计好固投项目。第一个和第四个问题,作为公司的创始人、董事长、总经理要非常明晰的。

在这个过程中,每个机构是相互依存与配合的,特别是审计机构,因为现在是终身负责,彼此相互扯皮的事比比皆是,要用套路把这些阶段很好地融合起来。

 

最后,我把自己走过来的经验总结起来,给大家分享一些IPO申请建议:

第一,趋势、痛点、粘性,高频、刚需、低替代性。如果你们自己弄一家公司,6个条件中低于三个的企业建议不要申请IPO, 因为你没有竞争力,30%~40%的公司,上市很容易大起大落。

 

第二,成则王,败者亡要么致富,要么出局豪赌的企业建议不要申请IPO很多企业坚持很不容易,用赌徒的心理,会死在路上。由于法律规章制度体系会遗留历史不规范问题,企业应该意识到,豪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。

 

第三,现金流不充裕,建议你也不要IPO

 

第四,企业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,想到IPO就带来巨额财富,异常激动的企业,别申请IPO因为你没有承受的能力,一时机遇或偶然,因为投资不等同于实际的经营能力。

 

第五,企业为什么要上市?什么时候上市?上什么板?融资多少合适?企业上市动机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不清晰,建议不要上市。

 

第六,诉讼、举报或媒体曝光多的企业建议不要IPO